昨天在家附近的素食店看到可以只要消費60元以上就能自取的地瓜粥。天氣微涼,盛了一碗,陪著青菜、蒸蛋、茄子一起吃。
滑順的地瓜粥順著喉嚨而下,有一種驚喜的感覺。
是那種毫無調味,白米只剩軟糯的口感,整體只有地瓜清幽的甜味(吃到地瓜時)和開水的無味(沒有吃到地瓜時)。雖說是地瓜粥,但是我覺得就是白粥。
第一次吃到臺灣的白粥是在小學六年級,來臺灣旅遊的時候。
飯店多有提供中西式的早餐的自助餐,味道很親切,有雞蛋、肉鬆、腐乳等等適合與粥品一起吃的配菜,也有較為西式的麵包、濃湯的選項。
第一口吃下去有些詫異,應該說因為與腦袋想象有極大的落差覺得莫名其妙,我真的還滿少吃到如此純的白粥。可能是因為我吃習慣「有調味過的粥」。在馬來西亞就算是白粥也會有高湯或者是鹽的味道,很少什麼都不放。但是臺灣自助臺上的白粥真的是plain,無味,只有一些碎米浮在水面上的樣子。
對於臺灣人來說,粥只是配角,所以平平淡淡的無味正好襯托了配菜的美好。但對我來說,粥是主角,配菜只是為了增添風味而存在。
在我的觀念中就是「多數服從少數」,自然就會把比較大份的粥想成「主」,有了主,自然而然有強烈特色的配餐就會變成「客」。這點其實還滿奇怪的,平等地對待每一種食物和生物,其實真的很困難呢。
主要的事物和次要的搞混的時候,日子會變成很艱辛。不管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常常要停下腳步問問自己,現在我在做的「主」,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主」?現在的「客」,是不是需要調整順序?
昨晚的地瓜粥,又讓我想到這件事,真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