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我的一天從4點30分開始:當你酣睡時, 有人已醒來實現夢想!》

看書前的疑惑和期待:作者身為晨型人,會如何利用早晨的時間?又如何早起?早晨的時間和下班的時間有什麼差別?早起和實現夢想之間的關係為何?

關於早起為何會實現夢想

作者認為如果早起,人生就會改變。我覺得不是因為早起所以人生改變,而是因為我們改變了「賴床」這個行為,這象徵著自律,所以才能過上我們想要的生活。我自己下班之後會什麼都不想做,吃飽飯之後只想趴在床上當個小廢物。人類原就是日出而作的生物,白天的工作已經把我們所有的精神力用盡,如果在結束一天匆忙的工作後要進修、發展興趣等,是需要比平時更強的意志力來驅動。

如果你剛好和我一樣,是個意志薄弱,常常給自己很多藉口的人。順著人類的習慣,早起把事情做了,晚上下班後就能耍廢得心安理得,比較符合人性。

週末後為何對星期一有極度強烈的抗拒感?

作者認為有效的休息是「休息的品質不取決於身體的行動,而是取決於大腦於心的感受」。有些事我們做起來會累,但是有「成就感」,還是會覺得做這件事有樂趣。

但事實往往相反,我們總在週末做一些會腦子、身體更加疲憊的事請。比如和朋友夜唱、暴飲暴食、熬夜追劇,用刺激的劇情和音響充斥我們的五官和六腑。最後的結果就是面臨週一的時候這些不適感因為要上班面對上司而加劇放大。然後就MONDAY BLUE.

所以每天早起的意義不是在於要更有效地利用時間做更多的事情,而是休息。清晨起來其實不一定是要做大事,只是創造一個嫻靜的環境,讓自己的內心平靜,讓自己有時間沉澱自己的內心。一旦上班,我們就不是「隨心所欲」了。

不要一睜開眼睛就是趕著去上班,就如今天的我一樣——睡到七點十五分才慢悠悠地起床,之後就是一連串的「快快快快急急急急我快趕不上」的煮咖啡、梳洗,準備午餐的便當……最後出門太著急沒看清天氣而被淋了一身雨。

作者談到的實現夢想(我更想把夢想這個詞替換成目標)

夢想的那一部分,我可以歸納成作者覺得凡事都要勇於嘗試,不要沉溺在聚光燈效應中。只有踏出第一步,剩下的可以交給慣性。

「不要把養成早起習慣誤會成早上會自動睜開眼睛,只要是人,不管什麼時候起床都會覺得累。在鬧鐘響起的瞬間,疲勞湧上是很正常的。按自己的時差維持有規律的生活,就能無痛早起」

所以,為了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睜開眼睛離開床是必要的。

我這裡理解的「床」其實也可以指自己的舒適圈。只有離開才能碰觸到不一樣的層階。只有離開溫暖的被窩,才能創造出自己另一個有成就感的空間。

最觸動心靈的一句話:「夢想是幫助我們成長的動力,而不是限制」

其實我也正在走向與過去不一樣目標的地方。隨著我們長大,理想生活的藍圖一定會一直改變。如果沒有改變,除了你很幸運,可以堅定自己的想法之外,還有一種就是沒有成長。但是夢想改變了,我們要知道這個「夢想」不是不見,只是以另一個形式存在。

我曾經也是懷抱著成為老師的心態來到臺灣唸臺師大,雖然教育學程雖已修完,但因為疫情,人生規劃改變,想要留在臺灣工作而無法執教鞭。但是卻找到了另一個目標。

就是寫作和閱讀啊。
如果以後更有能力的話,希望還能成為一個老師,以各種形式都沒關係。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Google reCAPTCHA 保護機制,這項服務遵循 Google 隱私權政策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