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個禮拜吃了兩次壽司,看看那肥美的鮭魚。
飲食習慣很大取決於家庭環境。如果你有一個比較挑食的媽媽,很常會長成一個比較挑食的成年人。如果你家對吃的比較隨意,那自然就會對這方面沒有太大的要求。
我們家的媽媽不喜歡黏糊糊的東西,像是紫菜、羊角豆、山藥。也不喜歡生食——覺得冷冰冰的肉頗難吃。更別說吃有苦味的芹菜、香菜、苦瓜這些對於挑食的人來說的大魔王。儘管她很挑食,但她很喜歡下廚,而且煮得很好,只是我們家用的食材比較固定。這就養成我嘴叼而且只吃特定的食物的壞習慣。
一開始也覺得生肉很可怕的我,怎麼會變得蠻愛吃生魚片?簡單來說是滲透效應,其實不敢吃大多因心理因素(聽說如果三歲之前沒有吃過的東西,我們本能就會產生抗拒感)。我的乾媽帶我去吃了幾回壽司,一開始只敢吃帆立貝,只是覺得涼涼的口感很新奇。不同的魚的各種口感,是很難在雞豬牛身上感受得到的。
撇除寄生蟲之類的衛生問題,東方人對「寒涼」好像有天生的不理解。像是經期的時候不能喝冷水或菊花茶等寒性食物、孩子的衣服一定要多裹幾層、穿著要注意不能讓肚子露出來……
肺結核也說成「傷寒」,發燒也說成「著涼」。
其實也是因為古代東方人的飲食習慣有關,我們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較多(畢竟我們的媽媽每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有沒有吃水果),不比西方人每頓都有肉和起司來得多熱量,自然可能會感覺比較冷。所以才會造就網路上盛極一時的「萬事多喝熱水」之迷因吧。
但其實現代人飲食充足,熱量也管夠,所以保持著「嘗試新食物」的心態去大冒險嘗嘗味道,也是滿有趣的。踏出「習慣味道的舒適圈」,可能會找到新天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