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我自己的金錢觀。我的物慾不太強,性格克己復禮,但是捨得花錢在飲食上和別人身上。且錢握在手裡有充分規劃才有安全感。
為何不能討論錢?很多人都會覺得談錢很市儈,傷感情。但是如果逃避它,只會產生更大的隔閡,不管是人際關係,還是心理健康。就像如果我們一直避開和孩子談論「性」,那他們獲取這方面知識的管道不是很令人堪憂嗎?人人避而不談,就如把頭塞進土裡,掩耳盜鈴罷了。就如性不是萬物之惡源,資本主義更不是罪惡,我們現在看到的「惡」只是被操弄後產生的問題。
一個人用錢的習慣和知識,最開始一定是源自原生家庭。如果你的另一半有不太健康的金錢觀,一定能從原生家庭找到蛛絲馬跡。
我雖然出身於小康之家,但是母親有心臟方面的疾病,家裡的開銷很大一部分要備用於這個方面,只要稍微動個手術,大概就要花幾十萬臺幣,還有日常的覆診、醫藥費等林林總總的開銷。單薪家庭要維持一個家庭開銷其實壓力很大,所以我爸爸長時間都在加班,就算週末也會為了兩倍工資而上班。
成長記憶當中,我很少和他相處,更妄說一起出門玩。只有六年級全家一起去臺灣的記憶而已。在那段路途中,父母還吵架,我還丟失了陪了我十年的小毛巾。總之就是糟糕的回憶。
影響我金錢觀很深的還有一件事。某年,我的母親要動手術,我們提前開了一張支票要給醫院,金額大概是幾十萬。但是去到醫院交支票的時候,發現支票的受款人有一個字抄錯了,不能兌。要退支票只能回到開支票的分行,那個距離醫院開車要5小時遠的地方。我那時候想說不然再開一張,去到銀行結果發現存款金額不足再開一張。
我那時候好像被洋蔥薰到,好想哭。人生地不熟,也沒有人可以幫我。
因為那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印象很深刻。
事情最後靠著我要哭不哭的臉和銀行交涉,請他們通融一次。有解決,但是錢的重要性深深烙印在我的靈魂裡。
也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大學一畢業馬上就開始當社畜的我,對錢這件事看得很重。就算和別人交往,我也絕對不會一直讓對方請客。通常就是AB,各付各。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財務分離」的習慣。
我覺得這是無關男女平等。兩人之間是AA或是AB或是AO,都是協調之後的選擇。我們願意花錢,就是因為我們覺得某項服務或物品符合那個價值,我們才會願意花錢。就像我雖然對自己很剋制,我卻很願意為別人買吃的,買穿的,希望看到「重要他人」臉上的笑容,會讓我覺得花得很值得。
有些人只捨得為自己花錢,或許是因為對他來說目前金錢是「稀缺資源」。這個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有些人是時間,有些人是被愛,有些人是成就感等等……反過來說,當金錢不是他的稀缺資源的時候,就會願意了吧?比如他更希望得到你的驚喜的笑容,這個比金錢還難得可貴,這就是很多人都願意為另一半花錢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