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思考沒有行動,只是空轉而已。只有思考 + 行動,才會得出結果,無論好壞。
看書前的疑惑和期待:
書名很可愛,像是飯糰和麵包的組合就會讓人想到有甜甜奶茶的早餐店。
本書概括:
1. 介紹了「思考」對我們的人生的幫助
2. 整理了12種思考的方法(包括如何「橫向拓展」和「垂直加深」)
3. 雖然收集資訊是必要的,但也強調了收集資料只是輔助,真正有用的是我們思考的結果,所以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收集」,因為收集再多,它們也不會是正確答案
「思考」與「想到」不一樣
「想到」是不自覺浮上心頭的感受
「思考」是為了某個目的、有意識的想法。
簡單來說,「想到」是一個被動、不自覺的行為,但「思考」是一個主動、有積極性的行為。搞清楚這個差別,就能知道為何自己想得好累,卻毫無改變。我們很多時候都在讓大腦空轉,想要解決的麻煩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在腦海裡,口中唸唸有詞地複誦,卻始終只是停留在問題本身。就如「工作好痛苦,好想離職」這個問題一直如影隨形,但是我們只是想到很痛苦,卻沒有思考為何痛苦,要如何離職,離職與繼續有什麼差別?就像是拉著離合器,又拼命地催著油門一樣,車子是不會向前走的,看起來只是無用功。但更可怕的是這樣會磨損齒輪,讓車子的使用年限變短。要如何把「想到」轉換成「思考」?個人認為要有「輸出」的動作。如果我們所有的事情都在腦袋中模擬,很有可能自己還是會陷入混沌當中。要寫出來,視覺化才能彙整我們亂糟糟的腦袋,就如我正在寫這個讀後感一樣。
日常生活中,越認真就越容易忘記「有趣」、「歡樂」等「玩心」
這種歡樂才更有可能刺激我們偏離一板一眼,走向創造。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努力過生活的人,很多事情都要有計劃才會去實行,偏離計劃我會悶悶不樂。對放鬆和休息也有一種莫名的恐慌,所以在還是學生的時候或許週末就是可以偶爾準備考試、複習、做題,總會有一些課業的事請可以忙。但上班之後,下班就是下班了,我連公司手機都不會帶回家。這兩袖清閒一開始挺好的,慢慢覺得自己是不是有點廢?後來學會如何去放鬆、去玩、好好安排有趣的事請,又不至於讓自己太累,過了沒有一直當沙發馬鈴薯的週末,週一憂鬱就會自動散去了。
雙六法:作者的12種思考之一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雙六法」(源自於旗子的名字)。

凡事都要設定一個目標,然後用幾個步驟(可以簡單分成4個步驟之類的)來完成。通常目標很大,我們不知道要從何下手,這時候就可以反推,我們需要達成目標的話,前一個步驟是什麼。
其餘的思考方法,作者也在書本裡介紹得滿詳細的,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
不太喜歡的點
這本書有很多作者自己創造的名詞,也有很多引用別本書的思想背景,可能需要翻到後面的章節、或者參考別本書,才能完全瞭解作者想說的來龍去脈。這是我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因為會讓我覺得有點煩躁。另,如果有日文能力,還是看原文比較好。翻譯有濃濃的「日式文法」的感覺。